一、城池选址与地形适配原则
1.1 关键地形选择标准
山地城池需配备防御工事(如箭楼、护城河),山地城池应靠近战略要道。水网地带城池需设置船坞与水军训练场,平原城池优先考虑粮仓与马厩布局。特殊地形如峡谷、溶洞可设置为秘密基地或伏击点。
1.2 资源富集区域规划
每座城池半径30里内需覆盖至少2种基础资源(粮/铁/马),相邻城池资源类型应形成互补。例如:铁匠城周边需配置采铁营地,粮仓城需毗邻麦田与水井。资源运输效率与城池等级正相关,每级城池运输损耗降低5%。
二、资源分配与产业链构建
2.1 基础资源配比公式
建议配置比例:粮(40%)+铁(30%)+马(20%)+其他(10%)。粮仓优先级高于其他建筑,2级粮仓产能需达8000石/月。铁匠城与武器坊需保持1:0.8的产能比,确保装备供应。
2.2 资源循环系统设计
建立"采集-加工-运输"三级循环:前10里内设置采石营地(优先采石),中段设作坊(石→建材),后段设仓库(建材→城池维护)。通过税收调节机制,确保资源分配与城池防御需求动态平衡。
三、兵营与粮仓协同布局
3.1 军事设施联动方案
每座城池需配置基础兵营(训练1000兵力)+战马场(3000匹战马)。粮仓容量需满足20天战备储备,紧急状态下可调用周边10座城池的储备粮。建议采用"中心兵营+卫星粮仓"模式,主城兵营半径不超过15里。
3.2 防御工事联动配置
城墙高度与守军战斗力呈正相关(每1米墙高+5%防御力)。护城河深度需达2米以上,配备水军巡逻艇。箭楼布局应形成三角火力网,相邻箭楼间距不超过8里,确保火力覆盖无死角。
四、动态调整与战略优化
4.1 城池功能转换机制
低级城池可升级为商业中心(提升税收15%)或情报站(获得周边5里内情报)。每座城池每年可进行1次功能转换,转换期间产能下降30%。建议每5年进行全境资源重新评估。
4.2 资源紧急调配方案
当相邻城池被占领时,可启用"资源虹吸"系统,被占城池资源优先供应未被占领城池。调配效率与城池距离成反比(10里内100%,50里外降至40%)。建议建立3-5里缓冲区,防止资源被直接截取。
核心要点总结:
城池布局需遵循"地形适配、资源互补、军事联动"三原则,基础配置应满足"粮仓容量≥20天储备+相邻采石营地"。资源分配采用"40-30-20-10"黄金比例,军事设施保持"1兵营:3粮仓"的产能比。动态调整周期建议每3年进行一次全境资源普查,建立"中心城+卫星城"的防御体系。
常见问题解答:
Q1:如何处理相邻城池资源类型重复?
A:通过税收政策调节,重复资源城池税收降低15%,同时提升非重复资源税收5%。
Q2:粮仓容量不足时如何应急?
A:启用周边10里内采石营地临时加工建材,每加工1万块砖可替代500石粮食。
Q3:如何应对敌军偷袭资源运输线?
A:在运输路径设置3个检查站,配备2000守军轮岗巡逻,运输损耗可降至8%。
Q4:山地城池如何平衡防御与资源?
A:设置2个采石营地(提供建材)+1个武器坊(优先生产山地器械),防御工事等级提升20%。
Q5:如何优化资源运输效率?
A:建立"三级运输体系":10里内马匹运输(损耗5%),20-50里马车运输(损耗12%),50里以上水路运输(损耗8%)。